
研究的目的是找到正確的答案,你可以從網路上找到許多似是而非的答案,但要如何分辨這些資訊的可靠性與互補性,你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搜尋與篩選,才能過濾掉無用的內容,當你整理出你需要的東西後,你該如何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比對才能拼湊出完整的正確答案?
要做到這些事需要嚴謹的訓練過程
尋找答案 Step-by-Step
- 搜尋相關文獻, 研判文獻的可靠度與品質並且迅速過濾品質較差的
- 分析優質文獻的觀點、論證與推論過程, 確認各自的得失與短長
- 比對不同文獻的見解與互相的批評, 找出所有文獻中仍有待釐清的疑點
- 彙整既有文獻中可靠的部分, 拼湊事實較完整的面貌, 盤點其中尚待釐清的疑點
- 對尚待釐清的部分進行第一手的調查與研究, 以獲得問題的完整答案
這五個步驟就是研究的方法與完整的程序,我們必須先去找到問題,嘗試去找出問題的答案,或者把問題切分成較小的問題一一去擊破,前四項是文獻回顧跟批判性思考能力,最後一項才屬於創新的部分。
大學部與研究所差異?
研究所的訓練模式與大學部截然不同,大學部主要訓練讓學生能夠運用學到的專業去解決問題,但研究所需要:
- 主動取得並正確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 自我批判與辨別是非的能力
- 創新的能力
最省時省力的創新策略
無論是學術界或企業界,研究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創新:學術界在尋找具有突破性、革命性的原創(original)答案,企業界在尋找破壞性創造(creative destruction)的新穎技術或方法,以便設計和生產出殺手級產品,壟斷市場以擴大利潤。
真正好的研究方法,先從批判性的文獻回顧,了解並且吸收前人們的失敗經驗與教訓,降低風險與所短研究所需要的時間與資源,避免自己閉門造車。
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頓指的巨人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和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9)
研究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創意
自己閉門造車的後果往往帶來的結果不如人意,初期最重要訓練的是批判式的閱讀文獻能力,學習前人的解決方法,避免前人遇到的困境,透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自己一點點的巧思,就能夠實現用最少量的智慧與創新,在短時間內產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當年美蘇冷戰兩國開始太空競賽,蘇聯晚美國兩年啟動太空計畫,卻先馳得點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並且正常軌道運作,而美國的火箭卻在萬眾矚目之下爆炸,而後蘇聯又在一九六一年完成軌道任務安全返航,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太空旅行紀錄。
當時甘迺迪總統不甘示弱,拿出比蘇聯多一倍的預算發展太空科技,結果就是著名的阿波羅十一號在一九六九年登陸月球,根據後續的評估是因為技術人員的文獻回顧能力大幅提升,功不可沒的是圖書館界對學術文獻的索引編撰有了突破發展,造就跨科系、跨領域的知識流通變的方便。
例如美蘇兩國科學家都想要解出最佳化控制的關鍵定理,以便計算出最省燃料的軌道飛行策略,蘇聯要求一群傑出的科學家去解最佳化理論,在一九五八年解決的問題,並且一九六一年集結成書,後來發現美國數學家麥克.夏恩(Edward J. McShane, 1904-1989)早在一九三九年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發表在跟太空計畫無關的純數學領域期刊內,一九六零年代以前的學術界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孤島,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鮮少知道其他領域的研究以及成果。
研究成果與品質關鍵因素
任何研究越是革命性、原創性的成果越需要仰賴個人的才智與運氣,但失敗風險也高,反之應用導向的研究較為仰賴文獻回顧的能力,將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整合到自己的想法內,使得控制風險與成本。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的讀墨或Kobo AP
Readmoo電子書版:《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Kobo電子書版:《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