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砸大錢,還有很多高CP值的行銷工具可以用!
- 向TED學如何以免費策略成功帶動付費
- 向亞馬遜和Google學習如何漂亮綁架新聞
- 向大學籃球名人堂教練學邀請推薦
- 就算要掏腰包買媒體,也要知道怎麼買、何時買最有效!
你已經走到了創作這條路的中途,先跟你說聲恭喜,以及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既使你將原本的創意構想真正實現出來,你做出了許多犧牲,讓構想成真,你花了許多時間,思考作品的獨特性,以及人們為什麼要關注你的作品,你夢想著名與利就要到手了,而事實是你要面對的競爭還很多,市場上充斥著許多優秀的對手,不只要跟現有的優良作品競爭,還得要跟幾世紀以來的偉大作品抗衡,這個現象會一直存在,1842年巴爾札克(Balzac)小說中有個記者角色是這麼說的:「藝術家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站到一個別人看得見的位置。」。
所以還不到慶祝的時刻,你還有許多工作能做,畢竟行銷就是任何取得或留住顧客的手段,將作品銷售並推廣給我們認為適合的受眾,前面提到為自己的作品精準定位,誰會喜歡我的創作?行銷是藝術,也是科學,是所有希望作品被接受的創作者必學的一門課,你要如何讓別人知道你的作品?為什麼他們要在眾多優秀作品當中選擇你?
行銷是你的工作
小說家伊恩·麥伊旺(Ian McEwan)有次在訪談時說:「我感覺像之前的我的可憐員工,之前的我,是興高采烈的小說家,他派現在的我來,像一個賣刷子或雙層玻璃的銷售人員,在外面銷售這本書。他可以享受寫書的樂趣,但可憐的我得出去銷售。」,然而只有你最在乎你自己的作品,所以你得自己起身行動,努力推廣自己的作品,「作品完成,顧客就會自動上門」不是不可能發生,但只想靠這這點,就太天真了,文學經紀人博得·李維爾(Byrd Leavell)對他的客戶說:「如果你的書出版了,卻不知道如何吸引人們注意,那會怎樣?最慘的結果就是沒人買而已。」
最重要的事:口碑
試想一下,那首你聽過數十次的歌曲,特殊節慶你會去的餐廳,你過去幾年來買過十幾次的鞋子、手機品牌,你生活中的那些長銷經典,是如何讓你喜歡上的?
這些事物幾乎不是透過廣告或活動讓你喜歡上的(如果你會去購買某個產品,我相信肯定是因為你早在網路上把所有能看的評測都看過了),或是你從那些自己信任、尊重的人聽到的,沒錯,我們靠著口碑發現新事物。
你的朋友會轉傳給你:「嘿,你應該看看這個。」,你尊重的前輩告訴你對他的人生有影響的書或電影時,你會去找來看,當你看到別人使用的某個物品非常吸引你,他告訴你這是什麼品牌,還告訴你他有多喜歡這個東西。
這是由產品或思想油然而生的推薦,毫無疑問的是,這絕對是產品週期內最有力的推薦,沒有任何創作者、企業能夠有無限的行銷資源,所以作品若要持續銷售,就必須靠著強而有力的口碑,口碑必須是由使用者來驅動,長期看來,這是作品可長可久的唯一辦法。
對於大眾而言,沒有口碑的事物最終都會消逝,任何需要靠廣告才能生存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後經濟上是無法繼續維持的,所以當你投入行銷的心力,應該是成為口碑的催化劑,賽斯·高汀認為:「先賣一個就好。」,找一個你信任的人,賣給他你的作品,他會喜歡嗎?他會感到興奮嗎?他會興奮到推薦給他的親朋好友嗎?因為覺得對他們有幫助,而不是對你有幫助嗎?,所以你要怎麼找到第一批顧客?讓他們參與、幫你推廣,這就是行銷要做的事。
免費,免費,免費
行銷的藝術就是「找到對你上癮的人」,你看過iphone上市那週直營店外大排長龍的人流嗎?或是哪部非常火紅的熱線電影上映時電影院外排隊的人潮,這些人當然不是為了搶便宜,他們都是這些品牌的上癮者!
理想上如果你的作品內容精實並且定位得當,已經能吸引人、讓人上癮的境界,該如何讓還沒使用過的人知道作品的存在?又要怎麼讓他們試呢?
出版人兼科技人的提姆·歐萊利(Tim O’Reilly)說得好:「藝術家的問題多半不是抄襲,而是沒沒無聞。」(在資訊工具書封面上印動物確實也稱得上是赫赫有名的手法🐱),如果我們花上許多時間就為了防止被抄襲或免費取得我們的作品,你是否有想過默默無聞的藝術家,命運通常比低收入更慘?
我們通常要求顧客先付錢在使用,但你是否有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思考除了付出金錢外還必須付出時間來適應你的作品,如果使用後不如顧客的預期該如何?當人們選擇你的作品時就代表他們必須放棄使用其他產品的機會,生命短暫,如果你選擇讀了這本書,那麼另一本書可能就沒機會讀到了,再者,人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找到你的作品?讀相關評論或文章的時間成本?花多少時間下載?或是等它送到的時間或架設時間?
即使讓作品免費,消費者還是得付出交易成本和搜尋成本!「試試看」是很高的要求,尤其對於初出茅廬的新手創作者,為什麼別人要幫你使用你的作品?但你不可否認的是「免費和便宜都有幫助」,你也有過使用產品試用期的經驗吧?如果Netflix一開始推出沒有試用期服務,現在會有這麼多的觀眾在平台上嗎?(雖然試用期機制已經取消了、家庭共享機制也要審查,完全在走下坡),費里斯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TED影片一開始就要收費,他們現在會在哪裡?」。
誠然,這種策略對於影片或音樂比較容易使用,海盜灣網站上每天的瀏覽量非常驚人,免費放送你的作品部分內容並不會阻礙銷售,談談TED演講,即使全部的影片都能在網路上找到,還是有人會想參加現場的會議,TED實體會議門票是要花錢的,對書而言,免費策略可以用各種方法,作家可以免費將書中的整個章節、節錄、試讀,或者全書內容都送給讀者,不可否認的,過去許多已經絕版且連二手都沒有的書籍能夠被人找到都拜Z-Library所賜(同學還是建議去圖書館借書吧,我相信好書還是會有再版)。
也許你會覺得免費贈送作品的方法不擔心失去潛在銷售嗎?沒錯,那是風險之一,但至少比另一個選擇還來得好,知名科幻小說作家、世界最大部落格網站編輯科利·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解釋:「創作這條路上,名聲要變成金錢並不容易,但是沒沒無聞要變成金錢,更是不可能。不論你打算怎麼賺錢,賣書還是讓人下載、賣廣告、找贊助商、群眾募資、賺佣金,還是授權給想出辦法賺錢的人,除非人們聽說過你的作品,否則你根本沒有機會。」
市面上如此多同性質的產品你沒看過、沒用過、也很便宜,我們窮盡一生都無法看完,所以我們會忽略很多作品,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需要讓人們嘗試使用我的們作品,有時候也得給人一些免費的午餐,我現在對於「免費」的想法也比較自在了,試想一個記者想試用你的產品,你會向他收費嗎?如果一個名人走進你的餐廳,你不會免費招待他嗎?如果有一個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很喜歡你的產品,送他一些樣品,你會猶豫嗎?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許多網路服務都會提供「免費試用(freemium)」的方法,Spotify、Youtube Premium、Netflix也都會有先提供30天的免費試用,但會要求你要先輸入信用卡資料,這並不表示反對盜版就是錯的,這在法律層面上是對的,只是短視且狹隘的策略。
就算不免費,也要便宜
免費是好策略,但並不適用所有情況,例如書籍是利用傳統出版社出版方式,作家可以免費贈書,因為贈書對作家本身算得上行銷策略,但出版社無法,他們得靠銷售書籍賺錢來養員工,即使一開始是為了打響知名度而送書,到了某個時間點,就得開始收費了,否則前面那些為了打響知名度而做的投入就不值得,免費策略很少永久有效,生意畢竟就是生意。
幫自己的作品定價是非常有爭議的問題,想要成就經典長銷應該訂多少價格?作者認為在不影響對你產品觀感的前提下,盡可能便宜,原因有二,第一點是作品是好東西,第二點是使用者眾,你想要建立讀者群、觀眾群、聽眾群、用戶群或者顧客群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一開始就很便宜,書局裡原子筆大多價格都一直保持在很低廉的定價(當然隨著你對原子筆使用有些心得可以開始追求一些價格高一些但會讓成本反應在商品上的品牌),讓不同階層的使用者都能接受,雅馬遜賣書的數據來分析,定價越低的書籍,賣出的數量越多,經濟學家將此稱為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這個觀念適用於所有商品,價格越低,買的人越多,行銷也越容易,確實有所謂的「韋伯倫商品(Veblen Good)」,就是賣越貴的商品,愈多消費者想要,但一般而言都是價格越低,越多消費者會購買。
對抗廉價一直是出版社的長期戰鬥,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之所以被視為重要的黑色小說家,是因為他接受平裝書,而當時的作家和出版社,都擔心平裝書會毀滅出版界,最初錢德勒的小說每本大約銷售數千本而已,隨著平裝書的出現,讓他看到同本書平裝版短時間內就銷售數萬本,接下來幾十年,也累積售出超過百萬本,透過平裝書,讓原本無法負擔不起的消費者也能夠成為讀者。
儘管如此很多出版界人士仍然認為這是錯的,他們抗拒平裝書,如同今天還是有出版社不願出版電子書,他們認為降低書的價錢同樣會降低書的價值(但說實話現在出書也越來越不賺了),也會降低出版社的格調,錢德勒知道這是短視、自我中心的想法,他寫了一封信中談到:
對那些(出版社界)的人而言,文學多少是存在的意義。但對大部分才智具標準程度的人來說,文學是生活的配菜,是為了放鬆,為了逃避,有時甚至是靈感的來源。比起咖啡或威士忌,他們寧可放棄文學。
我們的創作是我們存在的意義,畢竟那是我們的創作,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個,他們大可以不要我們的作品,明智的創作者早已認清這點,並讓讀者可能有機會輕鬆簡單就可以接觸到我們的作品。
《長銷》已經重新再版成《滾動內容複利》:掌握長銷經營者的關鍵行動選擇,持續變現,穩定創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我的讀墨或Kobo AP購買電子書版本
Readmoo電子書版:《滾動內容複利》
Kobo電子書版:《滾動內容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