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銷》讀後心讀:內容為王

星期四, 5月 25, 2023 | 18分鐘閱讀 | 更新於 星期六, 3月 15, 2025

《長銷》讀後心讀:內容為王

世界上眾多創作者通常對於產出經典長銷作品都抱有非常大的興趣,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真正解決其他人的問題,而具體要如何做到,透過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寫的這本書,帶給我們一些能夠讓作品存活久一點的策略

作者提到過去許多成功的案例並非一蹴可幾,必須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還有運氣與時機等等許多外部因素才有機會成為偉大的作品,在本書提及四個關鍵因素:內容、定位、行銷、平台,以下我將會娓娓道來。

黃色封面的《長銷》已經絕版,2022年再版成《滾動內容複利》:掌握長銷經營者的關鍵行動選擇,持續變現,穩定創收。

內容

不管你是創作者、創業家、創辦人,所有創作的過程都是馬拉松,不是短跑。 在開始前試想你的初衷

  • 你為什麼要創作?
    • 創作的過程無比艱辛,你的動機要夠強烈到足以支撐你走到最後。
  • 你的受眾目標是哪些人?
    • 「沒有明確的受眾客戶」名列新創事業的18大死因之一。
  • 你的產出對目標受眾有何幫助?
    • 解決的問題越重大、越痛苦,越可能成功。

本書作者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是一位暢銷書作家,書裡一開始提到跟一位朋友起了爭執,原因是那位朋友在Twitter(現在叫做X)平台上竟然跟嚮往創作的粉絲建議:「你應該花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創作內容,用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推廣作品。」,萊恩認為這個建議糟透了,我也覺得雖然80/20法則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但這建議對於創作來說真的挺糟糕的。

儘管許多長銷經典作品也會透過許多推廣方法來延長壽命,但那絕不是唯一的做法,最出色的廣告人深知長遠來看,產品如果不好,再多的行銷也都是枉然,產品能提供的價值越高,行銷就越有效果,老師傅們會說:「量兩次,切一次」,若前頭工夫下的越足,後頭越省事,單純的宣傳是無法造就出色的作品,這只是能讓人知道的方法,故本書第一個重點是先談專注於創作中的思維與投入,這才是打造長銷經典作品最重要的條件。

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我們想要創作不朽的內容,不管流傳十年或十世紀,你必須先接受一個事實,「空想是沒有用的」,想要有偉大的成就,就必須創造偉大的作品,這點極為困難,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全然信奉一個觀念:「成功的最佳機會,就蘊藏在創作過程裡。」,劣質產品無法生存,如果在創作過程中虛偽、輕忽,只會創造出平庸的作品,然後告訴自己「我們晚點就會想到辦法」,這只能讓你創作出注定隨風而逝的作品。

最壞的結果是作品在完成之前,就已經注定失敗,而你已經投入了可觀的金錢與時間,這一仗將會徒勞無功,而付出高昂的代價,舉例來說微軟從以前推出Zune到現在Bing的這些產品,經過這麼多年市占率還是不高,而Office系列產品卻還是生龍活虎,這就是為什麼事前工作如此重要:

  • 概念化
  • 動機
  • 產品與市場的匹配性
  • 執行

除了做出最佳產品以外,還把心思放在其他地方的人,永遠無法創造出好產品。Evernote創辦人菲爾·利賓(Phil Libin)

每一份作業環節都要仔細去做,不能跳過,也不事後補強,那想要打造長銷經典作品該如何開始?

促進新創事業成長率的最佳辦法,就是讓產品好到使用者親自向朋友推薦。創業育成中心Y Combinator創辦人保羅·葛萊漢(Paul Graham)

這樣的作品顯然不會憑空出現,能夠被稱作是真正的創作者會將其視為第一優先事項,並且把創作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使命,花費許多時間研究領域內的經典作品,效法其中大師們的方法,效仿大師與高手們如何創造不朽之作的方法,追求不朽是他們的畢生目標,為此他們心無旁騖,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必然渴望創造出有意義的作品。

然而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出事實上很多人的創作動機混合了雜念,他們想要創意作品帶來的利益,但並不想面對任何隨之而來的困難,想要魔法,卻不想學習任何技巧和公式,就歷史上的許多偉大作品來看,都顯示一件事:偉大作品的創作充滿了掙扎奮鬥,還有重大犧牲。但創作者懷抱著作品不朽的渴望,才能夠在掙扎中生存,犧牲也變得值得。

沒有行動的創意,一文不值

書中提到經常有想成為作家的人向身兼演員、作家和喜劇演員的莎拉·西維爾曼(Sarah Silverman)請教一個問題:

「致尊敬的Silverman導師,我想要成為一個作家。」

而莎拉不會跟他們說些「你一定可以的!」或「我能幫你什麼忙?」這類話,而是單刀直入地說:

「那就寫啊!作家就是要寫作。你不能等著別人雇用你寫作。」

試想每年有多少人從你周圍的朋友甚至包含現在讀到這篇文章的你我可能都有過的幻想:「我應該能創個業。」、「我有個很棒的電影創意。」、「有一天我要寫一本書。」「只要我夠努力,我就可以…」,你覺得這些人後來有幾個真的達成了自己想要的目標?(我每年的新年新希望達成率通常不會超過50%😛)

『現實就是,幾乎沒有』

很多人夢想打造長銷經典,但他們覺得重要的是渴望,而不是起而行,書中提到成有個滿懷抱負的創作者寫信給製片人凱西·奈斯塔特(Casey Neistat),毛遂自薦自己的想法,而凱西很快就回信了:「我不想聽你的想法,想法是最簡單的那部分。」,這部分我很認同軟體工程師常講一句:「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這就是每個創作者都應該知道的真理,更何況現在網路世界如此發達,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夠分享想法,每個人都擁有想法,裝在Notion資料夾內或Heptabase白板裡,灰塵佈滿的書架上,也盡是乏人問津的想法。

「偉大作品」和「偉大創品的想法」想者之間的區別在於,付出所有辛勞、時間、心力和掙扎以實現想法的過程

想創作精采的作品,就必須投入心力、時間,並且不能假手他人,也不該請朋友代勞,世界上更是不存在能為你創作永恆作品的公司,而當你越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只想自稱自己為作家、音樂家、電影人或創業家的人,不足以創作出偉大作品,詩人、設計師奧斯丁·克隆(Austin Kleon)曾說:「很多人想成為名詞,卻不在動詞上下功夫。」,想要成就豐功偉業,就必須渴望著:我一定、我必須、我不能不做。

你的創作所為何來?

許多人都擁有過夢想,而實際真的完成夢想的卻又寥寥無幾,夢想並不難,難在實際去做、堅持不懈,機會取決於我們在內驅動自己的那股渴望,你想要什麼樣的成果?你為什麼願意為這個目標努力?這些問題你必須要有一個理由或者一個目標能夠在路途上推動著你,試著想一些理由來推進自己:

  • 因為有一個太久沒人提的真理
  • 因為你已經沒有退路了
  • 因為這是你家人的依靠
  • 因為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 因為舊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 因為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
  • 因為能幫助到很多人
  • 因為你想要把握有意義的事
  • 因為你有一股難以壓抑的興奮等等

不得不承認偉大的作品都是在這些狀態下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只靠三分鐘熱度,創作是大膽而美麗的行動,科學家、建築師、作家和藝術家創作的都是過去不存在的新事物,要創作出超越前人的作品更是大膽,坐在電腦或筆記本前,為創作全心奉獻,同樣也令人敬畏,而經歷過這些行動的人想必都會告訴你他們在過程中是如此激動昂揚

  • 因為你將要給這個世界獻禮
  • 因為你在與他人交流連結
  • 因為你在為他人解決問題
  • 因為你感覺到作品從你的指尖離開,但又看著別人拾起它
  • 因為你要表達其他人害怕說清楚的真理

不論何種形式,因為在這過程當中感受到某種體驗,你將它保留起來,讓它繁衍不息,這是一種改造世界、改變歷史、超越死亡、深入人心的能力。

歷史上這麼多的藝術家即使面臨難以克服的障礙,甚至常態忍飢挨餓也堅持創作,因為在他們心中創作是世界上最棒、報酬最豐厚的追求,創作的意義非凡,能夠改變世界,改變人,也能夠賺錢,甚至揚名立萬,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藝術家也算得上是精明的商人,能夠創作出自己渴望的作品,也能夠繪出買家想要的商品,但名與利向來對於他們都是次要的。

所以你我必須時常問自己一些問題

你是為了什麼而創作?為什麼要下筆,讓自己面對注定要面對的困難?你的動機是什麼?

問題的答案將會決定你成功機率的高低,請對照兩種創作者:其中一個不在意自己創作什麼,更在意作品能為他做什麼(賺錢);

另一個一坐下來就跟你說「這是我一生的志業」,或是「我生來就是要做這件事」,你覺得哪一個會成功?

每一件創作都需要從正確的意念開始,當然創作可能需要運氣和時機,再外加無數種因素,但意念絕對是必要的,而令人慶幸的是,意念多半由你掌握。

你願意為創作犧牲嗎?

《1984》和《動物農莊》(Animal Farm)的作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表明警告想成為作家的人關於寫作的職業風險,他說:「我之所以寫作,因為寫作是可怕、讓人精疲力竭的掙扎,像生了一場痛苦又長久不癒的病。若非遭受無法抗拒、無可理解的惡魔驅使,沒有人願意接受這種折磨。」

遭受惡魔驅使。這話很貼切,也常常注意到作家會斷絕朋友、家人,甚至幾乎所有讓他們會分心的事物,想像喬治·盧卡斯在奮力完成「星際大戰」第一部時,絞盡腦汁且猛扯頭髮的情景,想像那些放棄一切、奮力掙扎的藝術家,為了創作三餐不繼。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把創業比喻成「一邊吃玻璃,一邊凝視死亡深淵。」

杭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曾說過:「音樂界是一條殘酷且膚淺的錢溝,是一道長長的塑膠地板走廊,小偷與皮條客囂張橫行,好人卻悲慘死去。」,他還說:「這還算好的,還有更糟的。」

他說的話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創意產業。

演員及導演華倫·比提(Warren Beaty)曾用嘔吐來形容電影創作過程,同理可以比喻在創業或新書的醞釀過程:「我不喜歡嘔吐,但總有那麼一個時候,你會說,要是可以吐出來,會舒服些。」

如果這些話有讓你感覺到極端之處,那你可能不適合創作這一條路。

這些產業如此殘酷險惡,是因為太多人擠破頭想進來,這些人當中,除了那些真正努力付出的人,還有更多盡其所能逃避努力卻想維持地位(或錯覺)的人,這支令人窒息的大軍,吞沒了天真的入門者,和那些自以為對產業有多重要,但對夢想卻毫不關心的人。

作者提到曾經在一次簽書會上,有一位小女孩站起來提問要如何成能成為作家,作者歷經兩年完成衝刺寫作後筋疲力竭,能想到的只有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來寫作,也引用歐威爾的話:「你之所以成為作家,是因為你無法不成為作家。」,這番真心話,是真的對於想成為作家的人才有啟發。

想像一個沒有拿獎學金的美式足球員,在大熱天下從早練到晚,只為了入選球隊的正式球員。想像一個作家,在全屋子人都入睡後開始寫作,只因那是一天中唯一安靜的時間。想像一個藝術家,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堅持下去,只為畫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作品。想像一個音樂家,接下一場酬勞微薄的演出,只為多爭取幾個粉絲。想像一個脫口秀演員,即使頻頻冷場,還是努力撐下去,因為他知道這是過程的一部分,因為他知道自己每一次都會比上一次進步一點點。

雖然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但重要的事情總會一提再提,過程的煎熬都極度真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創作而放棄一些事,不只是必要,也是為了滿滿的回報。

意義來自於「犧牲」。不經一番掙扎,無法看到目標。如果你想創作出充滿力量、擲地有聲的作品,你的內在驅動力量起碼要有同樣的強度,如果說藝術有什麼浪漫之處,那就是為了好作品的掙扎與付出,以及那股使一切化為可能的激勵力量。

創作過程中,你不得不自問,我願意為它犧牲什麼?我願意放棄X, Y和Z嗎?

所有偉大作品的核心,都有一顆願意犧牲捨棄時間,舒適和快速名利的心。

創作所需要的犧牲,不管大小,一定都是重大犧牲,若非如此,創作就沒有門檻可言。

創作是馬拉松,不是短跑

歷經各種煎熬而創作出偉大作品的人都知道,這是極為折磨且漫長的過程,日復一日、週復一週、年復一年,一睜開眼就必須不斷的努力,但每天完成工作後卻不覺得離完成更近一點。

巴賽隆納的聖家堂在1882年破土開工,預計要到2216年才能完工,梵蒂岡的西斯汀禮拜堂,光是穹頂畫就耗費四年完成。(我的修業年限快到上限了但學位論文進度還沒看到終點🥲)

創作是一場馬拉松,只是當你跨越終點後,不會有人為你掛上獎牌,而是簇擁而上將你拖到另一場馬拉松的起點。

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問你創作動機是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意念將會是驅使你堅持到最後一刻的關鍵因素,因為你將面臨考驗,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

然而創作過程當中必定會有危機與低潮期,賽斯·高丁(Seth Godin)將其稱為「險降坡」,當危機來臨時,我們得捫心自問,能帶我們走出低谷的,不是致富或名利的渴望,而是某種更深刻、更有意義的事物。

電影製作人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在1994年就寫好《阿凡達》電影的劇本,原本預計1997年拍完《鐵達尼號》後就要開拍《阿凡達》,但當時的電影技術與拍攝技法根本無法達到卡麥隆的要求,他大可以從好幾十個電影當中挑一個繼續拍,然而他沒這麼做,而是親自幫忙開發需要的技術,等到終於達到要求,又花了四年正式開拍《阿凡達》,終於在2009年12月上映,創新當時最新穎的3D電影,締造有史以來最高票房,超越前作《鐵達尼號》,而你可以試想,卡麥隆為了呈現出自己理想中的電影,耗費十五年的時間才拍攝完成,這十五年需要犧牲多少東西、做了多少掙扎。

如果你無法確認自己是否有這般動力,或是這漫長的創作時間使你無法適應,你可以馬上放棄,可以觀察到現在許多公司都有九十天試用期,就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該公司,畢竟早知道不如晚覺悟好。

如果你只關心賺錢,想要快速致富,那麼打造長銷經典作品就不是你該走的路,致富有其他較適合的方法,你可以從事賺取佣金的工作、跟朋友合開一家餐飲店(好初早餐感覺蠻成功的,其他從業人員可以學學火鳥老闆在自己店裡辦一些符合理念的活動,但可以不用學讓員工扮裝上班,我不需要一個面紙盒人來幫我點餐)、到金融產業或者選擇科技業,而要創作出能改變世界數十年的作品,不只需要對創作和媒介有尊重,更需要在過程當中的真誠耐心。

作者提到的「耐心」不只是對創作時間所需要的耐心,還有評估創作的長遠觀點,長遠觀點所需的時間極為漫長,想想那些剛問世卻被嘲笑輕忽的作品,等待數十年才被認為是傑作的作品,想想那些被譏為荒唐、後來成為新標竿、甚至成為新文化時代先河的創作者。

書裡舉了著名的「豐田之道」,是指指引豐田汽車數十年的內部哲學,它最重要的兩大原則,一是推從長遠觀點,二是尊重過程,豐田重視對系統與流程的理解,做決定時必須有長遠的觀點,此等思維創造了Corolla、Camry等長銷經典車款。從執行長、行銷人員到生產線工人每一天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美國的開國者亞歷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短短五十年人生,創作數十萬字,大多都是為了捍衛他和其他開國者所共同創建的國家,漢米爾頓的作品幾乎都是「新聞寫作」,都是針對當時時事的回應,然而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作品達到「時事寫作永在人間」,如《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和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也是由漢米爾頓撰稿)等等作品,因為他「將超越時間的原則,灌注於時事的寫作」。

許多經典之作,關注的是即時事件裡恆常不變的主題。

建議你在創作過程中效仿漢米爾頓、效仿雅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信念:「專注在不會改變的事物上」。

如果創作的立足點是無法長久的零散事物,或是業餘者的急躁,就不可能創作出可長可久的作品,創作過程需要的不只是時間與努力,更是長遠的觀點,截稿日期是什麼時候,誰在你身邊緊迫盯人,這些都無關緊要(痾…如果你是漫畫家正在連載週刊還是請好好配合編輯吧):試想,一年之後回頭看,現在多花兩天時間創作會太多嗎?十年之後回顧現在的十天甚至十週算多嗎?

當你真正開始創作東西,感受到創作的美好,你就能夠體會到創作是急不來的,一個好的作品早一年或晚一年完成,並沒有差別;「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可長可久,就非得如此才行,並且記住Google創辦人之一賴瑞·佩吉(Larry Page)所述:「就算壯志未酬,你也很難徹底失敗,一般人都不了解這點。」

大膽·魯莽·勇敢

想要創作可長可久作品的關鍵之一,確保你追求的就是你最好的想法,而且是只有你才能想出來的(否則就如同市面上許多的免洗作品一樣,而不是經典),這樣的創作過程更能讓人心滿意足,商業教授金偉燦(W. Chan Kim)和莫伯尼(Renee Mauborgne)提出「藍海策略」這個概念,與其在紅海中與許多同性質的競爭者打的你來我往,不如出發去尋找全新且無人競爭的藍海市場,太陽馬戲團、西南航空、可爾姿(Curves)、安德瑪(Under Armour)、特斯拉和任天堂Wii都開創過藍海市場。

他們提出了全新概念,同產業的競爭對手甚至得花上數十年後才趕得上,如歌德所說:「最原創的藝術作品,並不是因為它們創造出全新事物,而是因為說出彷彿過去不曾如此訴說的事物。」,帶領西雅圖海鷹隊贏得超級盃的教練皮特·卡羅爾(Pete Carroll)曾說:「他從死之華合唱團(Grateful Dead)學到的一個課題是他們不會試著將每件事做到最好,只會試著去做只有他們能做到的事」,作家兼Podcaster薛尼瓦·洛(Srinivas Rao)說得好:「『唯一』勝過『最好』。」

要優於競爭對手,不想聽到你的作品被別人說「就像___,但是有____功能」這類陳述,你必須在你訂定創作計畫時就改變策略

  • 我要挑戰哪個無人敢闖的禁區?
  • 我要取代哪些龍頭機構?
  • 我要顛覆哪些團體?
  • 我要惹毛哪些人?

奈及利亞作家齊哥吉·歐比歐瑪(Chigozie Obioma)曾談到,創作長青作品時大膽的重要,他說:「作家應該了解到,那些被人們記住、永垂不朽的小說,事實上都是表現得過於大膽的散文,甚至爾偶出格,而不是用不恰當的散文去包裝一個故事,不管包裝得多動人。」,布魯斯·史賓斯汀(Bruce Springsteen)在創作《為跑而生(Born to Run)》專輯時,想著創造出能夠「擄獲你的關注與情感,堅持你一定要聽,不想注意都不行」的專輯,他想要做出他所聽過最偉大的搖滾專輯。

事實上,大膽、新鮮和無畏就是長銷公式的關鍵部分,畢竟現在覺得很沈悶的事物,過了二十年後大概還是很沈悶,所以和今天市面上的作品太過於相似是你必須要避免的,大膽挑戰極限,試著擄獲觀眾的關注和情感,是這些偉大作品極具爭議性的部份原因,甚至有些在上市時讓人感到不舒服,如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將事實與虛構故事組合成著名的音樂劇《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重新定義娛樂的同時,也令人深感恐懼。

爭議不斷的作家伊莉莎白·沃澤爾(Elizabeth Wurtzel)給創作者的建議是:「你如果沒有爭議性,就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有趣的是,儘管這些作品問世時非常大膽,卻也非常傳統,Airbnb住宅共享服務開張時,不是只因為接受加密貨幣就如此新穎,而是選擇幾個層面打破傳統,就剛好足夠了,重點在於,你不能同時顛覆所有傳統,既使科技進步如此飛速,但人類是與文化共存的,而文化的變遷是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

你不該只是為了顛覆而顛覆,事實上,爭議程度剛剛好就好,不要到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步,故此你必須非常投入,研究你所在的類別或產業,才會知道哪些疆界可以打破,而哪些仍要尊重,所以我們要自問:為什麼這些形式會存在?哪些作法可以質疑?哪些作法需要保持?我們要表現特異性,同時具親和力;讓人感到驚艷,不是覺得莫名其妙;有新鮮感,但不犧牲恆久性。

最好的藝術會分化觀眾,有一半的人極度喜歡,而另一半極度討厭,那就算是最理想的結果,因為正在試圖挑戰極限。

請務必了解如果你真的打破了疆界,並非每個人都會喜歡,至少不是一開始,作者提到他出版那本揭露網路媒體產業黑幕的書籍時都會收到一些Haters給他的回應,福特(Ford)社群媒體負責人寄了一張把書籍扔到垃圾桶的照片,作者在一場演說過後有一名記者上前騷擾,還有人威脅要告萊恩,儘管這些事不會讓你感到愉悅,你只需要轉換心態,想成這些都是作品可以持久的跡象,畢竟爭議性就是最極端的行銷手法。

一名知名科學家(通常不可考究的來源都會變成愛因斯坦說的)曾告誡學生,不用擔心別人偷走他們的想法:「真正的原創想法,必須透過暴力才能逼迫大家接受。」

總結

或許你會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經典之作,但事實是你還沒有,偉大的作品需要時間來證明能夠不斷存活在世上,特別是那些相信自己已經完成的人,更是差得更遠了,史蒂芬·普萊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在他的佳作《藝術的戰爭》(The War of Art)中提出雋永而謙卑的提醒:「冒牌的創新者自信滿滿,真正的創新者戒慎恐懼。」,他們之所以如此戒慎恐懼是因為創作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滿足,你為創作挖心掏肺,如果別人不喜歡的話怎麼辦?如果有人強迫你改變某個內容怎麼辦?創作時是關起門來自己創作,但你很快又得解釋給別人聽,如果這個過程很痛苦怎麼辦?

但這些都是好現象,證明你懷抱創造偉大作品的渴望,加上相信自己做得到信念,倘若一個不警惕,很快就會讓你出現錯覺,心生傲慢,你越緊張和害怕就越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需要反覆改進,這對創作是好兆頭,讓這種感覺帶領你,尊重這種感覺,而那些覺得自己能一路衝向終點或完全相信自己不用努力就能成功的人,也會迅速消失,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創作,需要時間、心力和犧牲。

《長銷》已經重新再版成《滾動內容複利》:掌握長銷經營者的關鍵行動選擇,持續變現,穩定創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我的讀墨或Kobo AP購買電子書版本

Readmoo電子書版:《滾動內容複利》

Kobo電子書版:《滾動內容複利》

© 2025 Scientia

from Scientia Potentia Est

關於我

我是站長Scientia

任何合作或問題請寄到信箱內:scientia.polymat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