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失眠
隨著年紀增長,我有時可能躺在床上1個小時了都還無法入睡,腦袋裡的思緒如海嘯般的一波接一波出現,遲遲無法進入夢鄉的我,室友的細微動作、冷氣機出風口的微弱風聲,甚至是從牆壁傳來那加班到凌晨晚歸鄰居的盥洗聲音,任何一分貝都讓我更加煩躁
又有時會在半夜時分醒來,但繼續躺著到天明又感覺這幾個小時都半睡半醒,眼瞼意識到冷氣機面板微弱的燈光,這光,帶給我的只有一片漆黑以及偌大的無助感,鬧鐘響起後我只能不情不願的起床
從一大早就開始想著睡眠不足會對今天的表現有所影響,恰似無形的鎖鏈,緊緊鎖住我的思緒,讓我無法拿出平時的狀態
即使到了公司後想要嘗試放鬆,但越渴望繼續小睡補眠一下,就越感到焦慮,覺得今天的工作進度會拖延到,這失眠不只奪走了我的睡覺時數,更是讓我覺得對自己的身心失去了掌控感
每天只能活在恐懼與焦慮之中,讓生活跟作息亂了調,能夠睡得好只有當我失去了它之後,才深刻的體會到它的美好
過度努力,反而降低工作效率
隨著腦科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已經知道睡眠對於身心靈的健康佔據非常大的因素,而人類作為晝行性動物,在晚上睡覺是補充能量最佳的時機,但同時白天的行為也有很高的程度影響著睡眠的狀況
我們想要在晚上睡得好,就必須從白天開始規劃,如果在白天工作時可以適時地安排中斷與休息時間,並且加入正確的放鬆技巧
例如下午外出曬太陽,再加上睡眠儀式的調整,睡眠問題就可以開始看到好的改善,人生的色彩也總算能奪回來了,白天的生活過於緊湊,中午午休也不吃不眠趕下午的報告,就會損害到夜晚的睡眠品質,一、兩天還可以接受
如果長期下來同樣的情況很容易就導致身心受損,這便是生活在這高速社會下的現代人很常見的現實生活
1930年,凱因斯預測二十世紀尾聲,全球科技的快速發展得以讓先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歐洲這樣的國家,一週只需要工作15小時就足夠了
科技上來看自動化已經能幫我們處理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了,但讀者猜結果如何,21世紀的現在我們每天的工作時數越來越多了,即便有LLM跟強大的MCP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還是一樣多誒
華人家庭這個巨獸
而我們生活在華人家庭裡不斷地強調勤奮和努力不懈才是成功的唯一關鍵,並且永遠只有成功與失敗二分法
這使得我們傾向讓休息和睡眠作為次要考慮的事情,甚至只有工作結束後才有機會考慮,主管都還沒下班,你怎麼可以先走?
但隨著腦科學和公共衛生的研究中發現,我們的努力常常不成正比,過於努力而忽略適當的休息和恢復,反而是揠苗助長,我越是拼命的做,工作的成效越是降低
竹科工程師
不知道讀者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他/她可能是你在清大或交大時的大學同學或碩士班同學,他們聰明且勤奮,畢業後就直接加入了園區大家庭,從年輕時就一直全心投入工作,時常都在追求更出色的KPI績效
習以為常的加班和熬夜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主要重心,你看著你們之間的對話紀錄已經是好幾天之前了,對於他們來說,睡眠和休息似乎總是排在最後
只有當專案或計畫的進度完成後,在時間允許下才考慮到放鬆,當然,通常他們這些人很快就會升遷,然而一旦成為了主管階級,生活又變得更加緊湊,原本就是被視作一個人當兩人用,現在還要管理下屬
隨著年齡的增長,夾在中間階層面對上層跟下層的壓力持續堆積,他們會發現自己的體力已經大不如前,長時間的熬夜之後也無法靠補眠來回復精神
平時的睡眠品質也逐漸下降,畢竟在職場上熬這麼久了,好不容易開始有些影響力,所以不想停下來,繼續拖著身心俱疲的自己前進
但現實很殘酷,無法好好休息讓他們的身體與心理狀況迅速惡化,腦袋漸漸跟不上事業心,burnout的burnout,掛身心科的就去看診,每週都得看心理諮商師的也不計其數
這就是你我剛出社會時會面臨的可能性,那麼人生中有沒有一種可能Work-Life Balance的實現呢?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下列讀墨或Kobo電子書版本或者博客來平裝書
Readmoo電子書版:《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
Kobo電子書版:《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
博客來實體平裝書:《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