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我們只能透過繪畫表達自我」 - 文森・梵谷

「我們只能透過繪畫表達自我」 - 文森・梵谷

梵谷在他短短37年的人生創造了上千件作品留給我們世人

文森・梵谷的藝術家之旅始於27歲,在那之前他的工作都挺不順遂的,遊歷海牙回到家鄉紐南時喜歡在大自然中體驗「真正的生活」,1885年4月的第一幅大型油畫作品《吃馬鈴薯的人》誕生,使用的色調非常暗,很明顯是受到米勒的影響

The-Potato-Eaters
《吃馬鈴薯的人》- 1885年, 82cm x 114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來到安特衛普時在音樂咖啡廳裡請一位女服務生當模特兒,梵谷對她說「妳真是一個快樂的女性」,但服務生說

對我來說,香檳酒不是快樂,而是憂鬱

對於梵谷來說這句話讓他突然懂了那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其實都在呈現「不僅表現表面的快樂,更表現內在的悲哀」,要更加理解這句話畫自畫像是一種做法,也是梵谷開始畫自畫像的起點,他不在乎人體的比例樣子畫得正不「正確」,而是最好、最快的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畫之人的感覺

所以在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時如果課題是畫石膏像就會顯得興趣缺缺,梵谷對於這種沒有生命的東西認為根本沒有畫的價值,他希望能夠達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繪一雙手而是手的姿勢; 不是去精確地勾勒出一個頭部,而是頭部的表情,例如一個挖掘者抬頭呼吸或說話的神態

換而言之,就是生命

Agostina Segatori Sitting in the Café du Tambourin
《鈴鼓咖啡廳的阿格斯蒂娜》- 1887年2-3月, 55.5cm x 46.5cm, 奧特洛庫勒-穆勒博物館

1886年梵谷來到巴黎,當時歐洲所有藝術家都會聚集在這城市,距離第一次印象派畫展舉辦已經是十二年前了,尤其蒙馬特區是熱點中心,梵谷在柯爾蒙畫室學習,同時還要天天泡在沙龍裡面,這時期結識了科特萊特、席涅克、畢沙羅、秀拉、高更等人,天天交換作品跟意見讓梵谷開始嘗試印象派的筆法技巧來作畫,拋棄了原來棕灰色的調色板,作品在這時開始明亮了起來

跟弟弟西奧合住讓他在生活上比較能將重心放在藝術上,與顏料店店主唐吉老爹也成了朋友,唐吉老爹的店裡會有進口日本浮世繪版畫的作品,這讓這些聚集在蒙馬特的藝術家可以到店裡臨摹,梵谷等人當時在藝術評論中被描述為「新印象派」

Portrait of Père Tanguy
《唐吉老爹肖像》- 1887年, 65cm x 51cm, 巴黎羅丹博物館
SunFlowers
《向日葵》- 1887年, 43cm x 61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Asnières-sur-Seine
《塞納河畔阿涅爾的公園》(局部) - 1887年, 65cm x 51cm, 巴黎羅丹博物館

35歲的梵谷跑去法國南部一座小城『亞爾』更加的貼近自然,為的是成立「南方畫室」這個夢想,這時期的梵谷寫信跟弟弟說:「希望成功的慾望已經消失,我畫畫只因為我必須畫」,每天早上背著畫箱出門,只要吸引到他的景色就直接在現場畫,也結交了郵差魯倫一家人,有一部紀錄片就是從魯倫的兒子角度來看梵谷這個人,這部《梵谷:星夜之謎》有趣的地方是找來100名動畫師用油畫的方法製作這部作品

但唯一有來這南方畫室的只有高更一個人,兩人一起出外寫生、暢談藝術,一起花每一分錢(內褲有沒有穿同一條我不清楚),然而好景不長,兩人日漸爭吵,高更說:「你永遠成不了藝術家!除非你再觀察大自然以後,再回到畫室裡把它們畫出來」,而梵谷一直抱持著「有自然才產生激情,有激情才叫藝術!」(那你們就一個待在畫室裡把景象畫出來,一個待在外面感受大自然把感覺畫出來,一天結束前拿出來互相評價不就好了,比撒尿牛丸還簡單,非要搞得兩敗俱傷嗎?)

也許我們的文森被壓力喘不過氣,或者被自己的理想逼到盡頭了,聖誕夜前夕梵谷割下自己的左耳送給別人,這讓高更嚇得直接烙跑,梵谷也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Café Terrace at Night
《夜晚的露天咖啡座》- 1888年9月, 81cm x 65.5cm, 奧特洛庫勒-穆勒博物館
Postman Joseph Roulin
《郵差魯倫》- 1889年2月, 79.5cm x 63.5cm, 奧特洛庫勒-穆勒博物館

當病情漸漸緩解獲准出院後鄰居還是有些許不安,他們聯名請求市長請他離開,西奧安排哥哥住到離亞爾不遠的聖雷米精神療養院,梵谷多次向醫生請求外出,最終批准只有早晨跟傍晚才能到花園畫畫,因為他的間歇性癲癇每兩到三個月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時整個人會很瘋狂,然而沒發病的話你根本看不出來這人患病了

發病期間不能外出的話就只能在室內臨摹米勒跟林布蘭的作品,嘗試賦予作品新的理解跟生命,被病痛折磨的梵谷在焦慮與孤獨的山谷中徘徊,在走向下次發病時的恐懼與煎熬當中,《星夜》、怒放的《鳶尾花》、橄欖樹、麥田、山脈和山腳下的小村落漸漸的重新賦予了生機

The Starry Night
《星夜》- 1889年6月, 73.2cm x 92.1cm,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Irises
《鳶尾花》- 1889年5月, 71cm x 93cm, 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

當然在這期間還是有一些好事發生,梵谷生前唯一賣掉的《紅色葡萄園》被比利時畫家尤金·博赫的姊姊安娜·博赫用400法郎買下,西奧的兒子小文森誕生到這個世上

The Red Vineyard
《紅色葡萄園》- 1888年11月, 73cm x 91cm, 莫斯科普希金美術館

1890年梵谷回到巴黎,此時的他看起來氣色極佳,隻身前往巴黎西北的奧維爾小鎮,這是一個巴黎近郊的畫家村,不過那裡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工廠,只有美麗的森林、天空和滿眼的紫羅蘭成為梵谷的支柱,在村子裡唯一依靠的是加歇醫生的照護,加歇醫生的治療下梵谷全身心地投入創作,短短兩個月就創造了70幅左右的油畫,畫加歇醫生與他女兒的人畫像,也畫村子裡客棧的人們,但更多時候是在鄉間寫生,他不在關注筆法與技巧,只是單單抓緊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來創作,可以說文森·梵谷的畫風在此時已經成型了

同年七月弟弟西奧面臨被解僱,梵谷去探望後感到情緒低落,雖然早上依舊背著畫架出門在麥田中寫生,金黃色的麥田與天空映照出黃金海浪,麥浪似乎無邊無際的延伸到世界的盡頭,不屬於這自然中的只有一聲槍聲響起,1890年7月29日,梵谷在弟弟西奧的身旁斷氣,享年37歲

梵谷在給西奧的信中提到:「我的人生很失敗,對藝術的癡迷毫無回報,對此我無能為力!…..但是,我仍然十分熱愛藝術與生活」,兄長的離世讓西奧一蹶不振,在6個月後的一天也隨兄長而去,年僅33歲,梵谷的書信與作品大部分被西奧的妻子妥善的保管,二十年後,文森·梵谷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也許梵谷從來都沒有瘋?也許只是他跑得太快了,而時代在他背後氣喘呼呼?

Portrait of Dr. Gachet
《加歇醫生》- 1890年6月, 68cm x 57cm, 巴黎奧賽博物館
The Poppy Field
《罌粟田》- 1890年6月, 73cm x 92cm, 海牙市立美術館
The Wheatfield with Crows
《麥田烏鴉》- 1890年7月, 50.5cm x 103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我很羨慕梵谷擁有勇氣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也期望自己擁有勇氣嘗試那些我害怕但必須改變的事,如果要看更多梵谷的畫作可以到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網站上Vincent van Gogh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osts Copyright Scientia from Scientia Potentia 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