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食托邦Sitopia》:美好生活的意義

《食托邦Sitopia》:美好生活的意義

如果不好好吃,怎麼好好思考、好好去愛、好好睡覺?

當我們飢餓、口渴、冷、生病或有危險時追尋美善的生活根本毫無意義,那個時代只有關乎生存的食物、水、溫暖、藥物和棲身之處才是極為珍貴的「商品」,而當科技的進步解決了這些事情之後,我們開始能夠對抗死亡,但也遠離了自己生命有限的事實,從全素食主義、實驗室植物肉,到甚至有人花錢把年輕血液打進自己的身體裡[1]

當人們克服了這些困難後「怎麼活」的問題就變得越發複雜、抽象,雖然同樣間接與生存有關,但我們開始追求無形的事物,像是追求幸福,可你我都知道幸福出名的難界定,每個人追求的幸福都不同,每個人都很難達成,而幸福卻又像終極的誘惑,人皆渴望

有一種似乎刻在DNA裡的假設:你我應當幸福。不過由於數不清的原因(課業壓力、工作壓迫、擔心財務狀況、你那過年時會問東問西的親戚、想要抱孫子的父母以及一種普遍的寂寞感),我們總是處在恰恰相反的情況裡

英國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Richard Layard)在《快樂經濟學》(Happiness)中寫的好

喜悅和財富根本不呈線性關係

能夠舒適的生活(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後,我們也不會更快樂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即使幸運的填飽了肚子、不用擔心今晚要睡哪,擁有許多高科技的小玩意兒之後,仍然在追求其他的事物,像是愛、意義、成就感、目的等等,但當我越是追求,那些事物卻顯得越不可及。音樂、藝術、數學、小說和哲學,或是電子書閱讀器、最新款的iPhone、Switch 2或酒精,都只是我們渴望的副產物

蘇格拉底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即便到處刑前都在思索,而這問題傳承給柏拉圖,對於這樣的追求柏拉圖完成了《理想國》,而亞里斯多德又根據導師柏拉圖的理念延伸出《倫理學》(Ethics),也許稱得上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第一本實際指南,人生的指導原則是尋求美善:「所有技藝、所有探究,以及所有行為與追求,都是為以某種美善為目的。因此善確實該定義為所有事物的目的。」

善讓我們的靈魂更完美,具備了美德,就能夠直直穿越人生,如果人類是艘船,人生是大海,那麼善就是我們的北極星,也是我們掌舵的依歸,但要過上美善的生活充滿著挑戰,需要不少勇氣和努力,畢竟幸福這個字的希臘文eudaimonia,代表著接近繁榮,是主動而非被動的狀態

那蘇格拉底會建議我們該如何面對現代生活呢?他的建議可能是:要學會擁抱矛盾。畢竟我們一生都在追求難以捉摸的目標,這件事本身就非常矛盾,接受人類的處境,本身就是美善生活的基礎,為了回答「生命、宇宙和萬物的意義是什麼」,深思(Deep Thought)這台超級電腦在《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裡出現,深思花了七百五十萬年,想出了答案:「四十二

這答案根本毫無意義,對吧?深思也承認了,但它解釋,設計它的人其實根本不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而我們呢?我們又真正瞭解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本質了嗎?

Reference

[1] 長生不死:矽谷富豪的逆齡人生:https://www.gq.com.tw/article/%E7%9F%BD%E8%B0%B7%E5%AF%8C%E8%B1%AA%E8%BF%BD%E6%B1%82%E9%95%B7%E7%94%9F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下列讀墨或Kobo電子書版本或者博客來平裝書

Readmoo電子書版本:《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Kobo電子書版本:《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博客來實體平裝書:《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osts Copyright Scientia from Scientia Potentia 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