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從被動到主動:脫離FOMO邁向JOMO

從被動到主動:脫離FOMO邁向JOMO

數位原生世代面對FOMO現象更劇烈,有沒有哪些對策可以使用?

年輕族群自小接觸網際網路,身為數位原住民的他們很早就擁有許多社群平台的帳號,幾乎成長歷程中都有使用社群媒體了解同學、認識新朋友的經驗,卻也更加容易受到FOMO現象影響,在一些諮商個案中發現,缺乏家庭溫暖與成長過程中仰賴社群媒體,會讓自己越來越需要人際歸屬感,這種人在團體內認為自己必須盡可能的接上所有話題

而在生涯規劃的個案裡也有可能發生FOMO現象,一位成績不錯的個案,在讀大學後因為是否要讀研究所、找哪種工作以及收入多少才算合理等問題時常感到焦慮,在諮商過程中一直提到,大學畢業後意識到人際互動對於未來工作的關係才開始經營人脈,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社群上互動,時常搜尋、涉略最新的事件與話題,這種焦慮不僅是對於未來的規劃,也來自深怕自己錯過任何社交場合的機會

除了善用一些免費的心理諮商資源讓諮商師幫忙評估之外,讀者也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關係重建的方法,才有可能從FOMO中脫身,回歸內在穩定與自主,透過三種心態來調適它的出現

  1. 釐清:未獲滿足的需求與真實的自我
    • 當我看到其他人的分享時,我感到好奇或被吸引,這到底是源自於我內心真實的歸屬感、自主性或勝任感的需求嗎?還是只是受到社會潮流或他人眼光所驅動,抑或僅僅是害怕會錯過些什麼?Iphone 17 Pro強大的A19 Pro晶片、一體成型設計、4800萬像素相機、CPU/GPU提升40%效能真的都是我需要的嗎?
    • 當FOMO的訊號出現時,先問自己「我需要的是什麼?」、「這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嗎?」,完成一件任務時想休息一下,打開社群媒體的河道滑一下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2. 情緒:掌控與覺察
    • 讀者可以開始在生活中練習暫停,並認真感受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是出於對新事物的興趣才接觸,還是「不參與就會被排斥」的想法而感到焦慮?
    • 透過問自己「我真的在意嗎?」以及「他/她真的會這樣看待我嗎?」理解自身情緒的來源,讓我們避免被非理性的焦慮所主導大腦中的想法
  3. 界線:建立真實且有深度的連結
    • 主動選擇那些能帶來真正連結、深度交流的人際關係,而不是追求廣泛、表象的淺層互動,別老是在那些許久不見的朋友IG貼文上按個愛心,出來見見面吧
    • 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不需要滿足你,我可以不一樣」、「我願意慢慢了解你」,有助於建立健康的個人界線,減少因比較而產生的焦慮,並且滿足對歸屬感的真實需求,我即是我,我不需要活成跟別人一樣的面貌

不斷地練習我們最終可以從「老是被外界刺激所驅動的反應者」蛻變成為「理解自己內在需求、主動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創造者」,如此才能讓FOMO而生的焦慮感受化作覺察生活現況的助力,尤其在這個「注意力」是最珍貴的商品的時代

但即便擁有了心態也許還是會落入大科技公司的陷阱當中,由於我們的大腦偏好省力與完整化,接收到片面資訊會自動腦補,所以在河道上看到越多的碎片資訊,我們越不可自拔的想一直看,讓大腦釋放多巴胺,但有些事情是我們能夠訓練來抵抗的

關閉惡性管道

社群平台提供了省力的管道讓大腦開「後門」,我們在做任何事時可能會不小心拿出手機打開APP,所以設立界線很重要

  • 刪除不必要的帳號、關閉通知、限制使用時間,我把IG、Threads、X的帳號刪掉只留Facebook(雖然也很想刪掉帳號,但因為上面的Marketplace跟社團找二手商品很方便所以還是留著)
  • 覺察進行中的遊戲、閱讀的訊息,哪些內容使自己感到焦躁憤怒,甚至引發憂鬱而什麼事情都不想做
  • 為每天做的事情做個排序,積極尋找哪些事項是能使自己快樂、有成長並貢獻價值的互動項目,目前用RSS看各家部落格比起在社群媒體上還更能看到有價值的資訊

強化身體與生活結構

我們的大腦還沒有厲害到能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資訊,甚至有些人總是一心多用,吃飯、洗碗、運動時邊聽Podcast,連喘息的空間都被奪走,強化器官的負載力對於應付FOMO也會很有幫助

  • 穩定的作息:給大腦休息與記憶重組的時間,穩定交感神經
  • 更多元豐富的感官刺激:增強觸覺、嗅覺以及味覺等刺激,更多活動身體,撥正過度傾向「視覺」與「聽覺」的天平

整合資訊碎片

不要總是閱讀片段的資訊,或者開著一堆網頁分頁當作儲存,而是開始記錄與整理重要的資訊,並且試著用自己的話語重述一次學到的東西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或者架設部落格彙整資訊公開出來,我們應該要讓學習變得可見、並且可以隨時複習,從而產生知識流動分享的價值

設定網路清空時間

每個月可以規劃「斷網日」,或者選擇每週一段時間內不使用社群、即時通訊與影音平台,讓我們從過量的刺激中解放,也能夠重新品味生活中的細節,重拾真實的存在感,認知我就是我


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必再將行為主動權交給外部環境,如同跳入河裏任憑水流帶著我旋轉,看似參與其中,卻無法實際留下任何足跡,我終於發現,花費了許多時間在毫無意義的情緒中,沒有收穫到任何對自己有益的事物,不讓FOMO成為限制生活的枷鎖

在超速的城市與生活當中,我終於願意稍作停留(但有點停太久了),雖然發現自己錯過,卻不再認定是失敗,漸漸品味到錯過的快樂(Joy of Missing Out, JOMO),關掉了通知、放慢了腳步,讓我獲得了與自己真正連結的勇氣,放開「我怕錯過」,而擁抱「我願放過我自己」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osts Copyright Scientia from Scientia Potentia 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