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是沒幾分鐘就想把手機拿出來,打開IG看看有沒有任何朋友的限時動態,老想著Threads的河道上是不是又有人在開新話題,這種對「可能錯過他人已經歷過有趣、重要或新奇的事件」所產生出來的焦慮與不安感,被稱作「Fear of Missing Out」或簡稱FOMO,是「錯失恐懼」,是「錯失焦慮」,也是「資訊遺漏焦慮」。我們統稱一下叫「錯失焦慮」好了
一直擔心錯過有價值的體驗,而引發對人際關係、社會連結與自我價值感的深層擔憂,2000年行銷專家的丹·赫爾曼(Dan Herman)就已經拿到商場上來使用了,用限時活動大拍賣引起消費者想避免錯過優惠的機會,而參與活動或購買產品的心理動機(我在雙十一跟黑色星期五也確實會失控),那種渴望持續與他人的活動保持連結,對於「與他人脫節的感覺」或感覺「其他人的生活比我更充實或有趣」時就會感到焦慮
在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框架裡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
- 歸屬感(與他人親近、連結的需求)
- 自主性(自我決策、個人主動性)
- 勝任感(有效行動的能力)
如果沒有滿足這些心理需求,就會導致我們出現FOMO這種負面情緒,而在今日,隨著網路技術的提升與智慧型手機將社群平台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更是讓FOMO這現象更加擴大,數十分鐘或不到數小時如果不去查看社群的消息就渾身不對勁
深夜時分,我拖著疲憊的身體緩緩走到床上準備入睡,但睡前忍不住拿起手機看了一下社群媒體,看到朋友去參加活動PO出的合照、同事分享自己又達成了何種成就、科技網紅又在開箱新的科技產品。我不禁想著:「我沒去參加活動,朋友是不是會漸漸疏遠我?同事又學到了新技能,我是不是已經比不上他/她了?那個科技網紅開箱的產品好像挺有用的,我要不要也買?」
「害怕錯過些什麼」的感受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在社群平台上滑一下就立馬萌生「這個我沒有、那個我沒聽過、這個我想去、那個是什麼」這些想法,仿佛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控我的大腦,看到IG限時動態上每個人都有很特別的體驗,在Threads上看到其他人的短篇見解一堆人留言同意,在IG Reels看到他們展露了最美的一面,而不斷地想著我到底有什麼厲害或特別的地方嗎
究竟是這個生態已經瘋狂到一個極致了,還是我自己的大腦生病了呢?